第183章 越研究越迷糊
沈泽放下心来,就离开了崔家。
作为弟子,沈逾白住在崔家是理所当然,可沈泽一个外人待在崔家就不合适了,不如出去找个客栈住来得自在。
不过这几日他不准备回乡,而是拿着酒去府城各大酒楼跑一跑,打着知州大人喜爱的美酒名头,兴许能让某家酒楼看中,并让他供酒。
一旦有了酒楼愿意长期合作,酒生意能做起来。
门关上后,沈逾白便将手机拿出来。
一天下来,手机早已关机。
沈逾白熟练地拿出充电宝,将手机充上电,等了会儿,手机就能开机。
他自然地点开相机:“已让泽叔将红薯交给老师,待到明年便会有结果。”
将手机连同充电宝一起传送过去后,就静待苏锦的回复。
半个月后他就要动身去京城,之后便是会试,顾不上族里。
而秦家还在虎视眈眈。
老师虽会因他的关系对沈族照看一二,却终究不如沈族本身有价值来得好。
红薯种便是沈族对老师的价值。
沈逾白自是相信情意,再加上利益,关系就更牢固。
很快,苏锦传来另外一个手机,视频里她兴奋道:“沈逾白,碗拼凑好了,上面记载了你们的粮食产量,红薯亩产竟高达上千斤!还有稻米,亩产在北方高达五六百斤,南方更是高达七八百斤!”
这几天,他们终于找到了拼凑规律,原来每个碗都有暗纹,只要按照相同暗纹将瓷片分类,再拼凑就很容易拼成一个个碗。
之前他们以为那些暗纹是某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并未往深处想。
而且因为年代久远,瓷器开片,也冲淡了暗纹的存在感。
直到众人回来江城,江城的各大考古、文物修复专业的师生们纷纷赶来帮忙,最近几天连着拼凑完三个碗,才发现每个碗的暗纹各不相同。
按照规律,光是今天一天,就拼凑出了十个碗。
因为碗小,记录的内容少,一篇详细的记载需要好几个碗,沈逾白还贴心地把那些碗烧成同一花色。
当初许老就是因为花色原因拼凑花瓶时才会一边发现不对,一边还能勉强拼凑。
沈逾白笑道;“那该是苏姑娘的功劳,将高产的种子传入大越。”
可苏锦担心起来:“我这样做会不会妨碍历史进程?”
沈逾白思索片刻,便笑道:“既然你们未来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无所谓妨碍历史进程。”
苏锦一想也是。
这是沈逾白墓里发掘的,那就是本来历史就该这么发展。
可是她又迷糊了:“既然我已经把高产种子传递过去,为什么后来粮食的产量还是那么低?”
此事沈逾白也想不通:“此事怕只能仰仗阿锦的研究来揭秘了。”
这事儿不仅让苏锦想不通,更让整个研究小组疑惑。
杨老等人整日都是又喜又迷茫。
每日早上必要拿着那些碗小心查看,再将碗里记载的信息一一记载下来讨论。
那些碗从碗口到碗底,一列列整齐写着字,字不大,却是标准的馆陶体。
一开始是红薯、水稻的产量,后面陆续出现玉米、小麦,甚至高粱等。
而这些作物因地点不同,农作物种植类型不同,产量也不尽相同,光靠这些农作物的信息都能研究越朝的气候和雨水了。
待到所有的碗拼凑完成,大家拿着记载资料面面相觑。
“不应该啊,怎么可能呢?”
杨老挠着头发嘀咕。
苏锦担忧地看着他本就光亮的大额头,就怕他将剩下的头发也都揪掉了。
“资料都在这儿了,我们也是从坟里挖出来的,确实是五千年前留下来的。”
苏锦双手交叠在一块儿,努力忽视手心的汗。
本是想安抚杨老,谁知这话却让杨老等人炸开了锅。
头一个开口怀疑的是李老:“虽然咱是从墓地挖出来的,可墓已经被人盗过了,会不会这些碎瓷片其实是盗墓贼带进去的?”
杨老立刻反对:“盗墓贼只想偷文物,他费大力气弄这些碎瓷片干什么?”
李老便道:“那你说说,为什么大越的农作物会有这么高的产量?而且历史记载,棉花是后期从国外传进本土的,怎么大越就有?”
杨老要是能解释得清楚,也就不用在这儿揪头发了。
“从瓷片的磨损程度,以及开片情况就可判断是几千年前的东西,不用怀疑。”
许老作为这方面的权威,一发表言论,就将李老的猜测给否了。
不过李老并不因此生气,而是道:“那越朝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既然产量这么高,为什么后面历史上记载的朝代里,粮食亩产量只有一两百斤?”
许老扣起拐杖上的漆皮,满脸困惑:“没有史书记载,谁也说不清。”
一时间,讨论再次陷入僵局。
眼见大家又陷入僵局,苏锦扯了个笑脸,语气轻松了些:“这就是我们要研究越朝的原因,你们说是吧?”
众人齐齐抬头看向苏锦,把苏锦看得后背冷汗岑岑。
她暴露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