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免田赋与天竺劳工
听不懂,那他还如何进步,即便他有一手高超的农业技术,但也没有用,没看到农业收税只占道大汉的百分之三,现在更是全部免除了,朝廷工业发展方向对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公孙弘拉着赵喻小声问道:“兄长,刘少府到底在说什么”
赵喻道:“就是朝廷一直在做的产业升级,只是朝廷以前是以蒸汽机为核心,而现在却用内燃机和电机取代蒸汽机,再说简单一点,刘少府,就是告诉我们以后不要再弄蒸汽机了,要弄就弄内燃机和电机以及配套的产业,而做这些产业朝廷都会给与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
公孙弘无奈道:“小弟是要好好学习一番,要不然国家的政策都听不懂了。”
赵喻道:“你有空闲的时候可以去墨子学院,大汉的政务学院听课,你学习能力不差,就是乡村待久了,对新生事物了解的不多,尤其是工业发展的领域,现在在大汉,想要进步就要了解产业的发展。”
公孙弘认可的点点头,他自认为不输于人,这些东西他只是不了解,了解之后他可以很快掌握。
而其他贤者也是差不多的状态,只有像卓王孙,蒯旭这样的大商贾才能了解到这其中的信息。
卓王孙道:“陈郡这段时间在大力推广汽车,从实用性来说,比长安的电车,拖拉机,蒸汽车强太多了,兄长我等是不是投上一股。”
对卓王孙这样的大商贾来说,贤者大会上朝廷颁布的政策,都是赚钱的信息。
蒯旭皱着眉头道:“陈郡管理的太严苛,四马分利,我等只能占据两成五的利润,对我等来说算不得发财之地。”
只赚这么点利润,哪里不能赚,何必跑到陈郡去受气,明明是自己钱办的产业,却连管理的资格都没有。
现在的陈郡可以说是墨家的根基之地,经过几十年的巩固进步,陈郡已经有徐凡后世记忆当中的七分样子了,内部有大量的钢铁,机械等重工业区,内部厂房林立,工匠众多,陈郡收入的差距是整个大汉最小的。同时陈郡也是整个大汉对工匠组织最严密的地方,有整个大汉最庞大的市民阶级,有各种墨家的组织为陈郡几百万工匠服务。
在这里生活的人,最喜欢问的事情就是“你是哪个单位的”是充满着墨守成规的严密城市,在这座城市当中,最受到尊重,权利最大的永远都是那些站在几百万工匠最顶点的大匠,这是整个大汉最能体现工匠是主人的城市。
只是一座时候工匠的城市,但却让大汉的商贾不喜,税收太高,管理太严,利润太少,越是大商贾,就越是厌恶陈郡的环境。
反而是中小商贾更加喜欢陈郡的氛围,因为只要成为了陈郡产业链当中的一环,收入就变得非常稳定,甚至可以说是旱涝保收,甚至可以说他们被收编成为单位当中的一员了。
中小商贾在陈郡经商只要做好产品质量,管理好研发团队达到上面的技术要求,而后就可以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突出的就是一个轻松自在。他们深入到产业链当中,只要做好自己精通的那一部分事物就可以。
但在其他地方,大工厂压小工厂,大商贾压小商贾,甚至是大鱼吃小鱼都是常态之事,那些中小商贾要担心的事情就多了,要自己找订单,找到了订单又要担心上游的工厂是不是骗子,找大的工厂,什么回扣,压货物,防备挑刺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是要一个接一个处理,浪费了大量精力不是,还赚不到多少钱。
只有那些占据行业顶端的大商贾,他们可以轻松吃掉一个行业大部分的利润,但因为陈郡的制度限制,他们要把大量的利润分给工匠,分给技术大匠,分给管理的掌柜。自己出钱出力,结果只得到了小头,在这些大商贾看来,陈郡的制度就是在剥削他们来讨好工匠。
所以在陈郡有一定资本和野心的工厂主会去南方的会稽郡另起炉灶,会稽郡对商贾的限制更少,还能连接全球商道,是创业的好地方,当然在会稽郡的竞争也是最激烈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大部分的创业的工厂主成为了枯骨的一部分。
倒是坐在郡守代表席位的韩安国大喜了,朝廷推出的工业20对他们来说就是永远了泼天富贵降临了,他们研发的汽车就是属于朝廷要大力支持的产业,他们想要发展壮大,有朝廷的政策支持,有钱庄的资金支持,再加上陈郡的技术优势,汽车必定会成为陈郡新的产业核心。
而后是营造令袁盎登台,说明了大汉朝廷将会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修筑20个中小型水坝,一方面满足大汉对于电力的需求,一方面改善大汉航运河道的运力,最后解决上亿亩田地灌溉需求。
蜀郡太守灌何大喜过望,有朝廷这个政策在,他弄几个中小型水坝通过几率大增,其他有江河的郡守们也是跃跃欲试,能用朝廷的钱为本郡建设工程自然是好事情了。不过现在大汉有上百个郡。而朝廷的规划却是20个水坝,只有两成的概率,是要经历一番激烈的竞争。
像董仲舒这样的诸侯代表一脸羡慕,这也只有大汉朝廷能有如此强大的财力免除田赋,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些诸侯国本就没有多少工业基础,收入的大头都是来自农业。
他们也没有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