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1 章 番外一(完)
、少室山少林寺的一众僧侣,中岳庙中的道人,以及嵩山境内的官员与百姓就已等候在了山下,迎接着这支往山顶而去的队伍。
正值秋末天高气清,沿山招展的旌旗仿佛翻涌成了一片簇拥着神山的烈焰,更是将那为首先登的天子映衬得愈发威武不凡。
这当然不是什么充场面的错觉。
朝堂之上一度对于奉宸府多有非议,甚至有人觉得那不过是陛下为了展示自己还未年老,才将其抬到人前,可在今日,当他们目送着对方一步步往前走去的时候,望着那个依然挺拔如昔的背影,他们不得不承认,她根本无须用那些外物来证明自己。
在当日的逐猎射鹿之举里,也同样传递出一个声音——
她还依然有着足够强健的体魄与年轻进取的心态,直到将这座庞然大物顺利地交托到她的继承人手中!
从种种动荡与变迁中厮杀过来的人,也自然有这个底气封禅以告天下。
即便今日所攀登的不过是一座五百余丈高的山峰,而非西藏境内那些直入云霄不可擅闯的高峰,但她能往前走出一步、两步,便能一直往前,走到自己的目的地。
转眼之间,峻极峰巅,已在眼前了。
作为第一个登上山顶的人,武曌望着眼前的山顶景象,缓缓露出了一个笑容。
在她的面前,那座由太子先行抵达此地修建的祭天礼坛,有着与万象神宫之前的天地社稷三坛相似的形态,却要比任何一座都更显宏伟得多,也按照她在制定嵩山封禅礼仪之时的提议,被命名为登封坛。
而与之相对在太室山下祭祀后土的神坛,则名为告成坛。
这当然并不是随意取来的两个名字。
按照祭文之中所写,登封、告成——
顾名思义,是要这皇天后土知晓,武周已然立足中原十六年,非但没有昙花一现、力竭崩塌的迹象,反而已经有了往下传承数代的底气,也已然在度过天灾之后,让天下各地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更要让天地同知,这一次,不仅女子参与封禅祭祀担任亚献,不再需要为人所诟病,甚至会被人提出遮掩面目的可笑请求,还能以皇帝的身份,以封禅大典的倡议者、主持者的身份,就这样站在此地,宣告武周如今的盛世!
她也并不只是从祭地走向祭天,而是真正攥紧了人生命脉,让更多人有了发出声音的机会。
焉知非福,焉知非福啊!
那句在她入宫之前回答母亲的话,终于在此时有了更为深切的意义,也变成了这前所未有的一幕。
在众人的视线中,武曌缓缓登上了祭坛的阶梯。
又或许,当她走上这座告成坛的时候,在注视着她的,应当并不只是在场的那一双双眼睛。
金法敏、赤玛伦代表的,是那些曾经并不归属于武周治下的“外族”要员,如今各自跻身朝堂,成为中流砥柱。
在中原各州,如同他们一般的人并不少见。但随着各地民众的往来,人口入籍之后的合法流动,他们已非外族,而是大周的子民。
随行的太学生,只是得到栽培的士人中尤为年轻而茁壮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读书人会在铺天盖地的经文拓印中努力攥得一线生机,往上攀援而来,直到相会于此。
一度为前朝宗室的文成、宣城,早已在人群中有了各自的新身份,昭示着武周的存在无须避讳于李唐,也更不需用斩草除根来宣告正统。
而那些陈列于朝堂之上或是对她来说熟悉或是陌生的面容,都在今日代表着天下官员而来,有幸见证这何其壮阔的一幕。
更让武曌欣慰的,是被接引着列队于祭坛跟前的人里,还有那些十岁上下的孩童。
那一张张脸在秋季
的日光下显得更为年轻而有活力得多,就仿佛是……
在秋收之后重新种下的一批新芽,已在冬日风雪的到来前,汲取着土地上积存的肥力,以各自崭新的姿态冒尖生芽。
不止如此。
还有——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人。
在太和礼乐当中,武曌将一道稳健的脚步声听得清清楚楚。
那是她的继承人,也是势必能将武周发展壮大的下一任天子。
在她的背后,武清月手执礼器往前走去,与她一并站在了祭坛之上,停在落后于她一步的位置上,以太子的身份随同天子祭祀。
这虽非真正意义上的并肩而立,但当武曌望向前方的时候,她的眼前难以避免地闪过了一幅幅滚动的画面。
从那个她从未真正告知于旁人的“雨”字预言开始。
到那场“若我也能亲自掌权”的朦胧探讨。
那个从大都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官职委任。
还有,在那个明明安静却也动荡的夜晚里,一句关于愿不愿意做她继承人的询问,为武周的开天辟地拉开了序幕。
倘若真有天神的话,应该也不会在意她心有杂念,放任这些唯独只有两人之间知道的种种,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席卷而来。
谁让只有她们自己知道,这武周的天下明明只有十六年,但她与阿菟彼此之间的相互扶持,却已有整整三十六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