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活着第十六天
应该也会原谅我的。」
……
藤田先生觉得芥川先生最厉害的地方便在于,他的笔下没有一个角色说到自己命苦,就只是说这些角色是为了活着,可偏偏越是这样描述便越让人觉得他们的日子苦。
苦难让活着变成了奢望,于是不管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都没办法问心无愧。
因为故事里的角色让藤田先生实在挂怀,于是他特地在下班后又去买了一份报纸,买的时候听报亭主人说这份报纸卖的格外的好,他买走的已经是他又引进之后的倒数第二份了。
于是藤田先生愈发珍惜这一份报纸,更是将芥川先生的文章专门裁剪下来贴在一个新的笔记本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每晚睡前都要把那短短的故事看上两遍。
之后每一天到了办公室,他都要先看一眼报纸上有没有出现芥川先生新的文章,然而没有,连着六天都没有,但每天和他一样看报纸的人却多了起来。
聊天才知道,大家都是想看看芥川先生还会不会发表文章。
第七天,藤田先生还没到办公室,正在上班路上的时候就听见有路人在说芥川先生发表了新的文章,他几乎是等不及去办公室了,立刻跑到最近的报亭买了一份报纸。
他的运气很好,因为出门时间比较早,买到了最后一份。
听着慢他一步的青年遗憾的叹息和报亭老板说晚点会再去引进一些报纸的抱歉,藤田舒了口气,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报纸,然后就发现了《横滨日报》新增的版块——每周必读。
前面那段交待版块作用的文字被藤田先生直接跳过,他立刻开始那篇名为《鼻子》的文章。
看完一遍,他合上报纸,沉沉的吐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细汗,这才动作轻柔地将报纸收起来,打算休息时再重新看一次。
一上午的工作时间显得无比漫长,藤田先生甚至因为惦记着已经看过一遍的文章而走神无数次,还差点被领导发现。
终于等到午饭时间,他干脆连午饭都不打,直接先在座位上看起了芥川先生的文章来。
一字一句,反反复复,又看了两遍,他才终于去看文章开头那段关于“每周必读”的介绍,然后惊喜于以后每一周都能看到芥川先生的文章,却又不满于这么好的文章竟然只能一周才看到一篇。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好消息,藤田先生午饭都多吃了两碗。
不过两篇文章,芥川龙之介就在横滨打响了名号。
东京都报社刊登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的时间要比横滨晚两天,但这篇文章带来的震动却比横滨那边更大。
因为东京的人口更多,作家也更多。
这些作家或出名或平庸,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作家,是只要对文章进行点评就能引起一阵讨论的作家。
他们对《罗生门》的探讨使得芥川龙之介的名字迅速传遍整个东京,连带着报纸的销量也是与日俱增,等到《鼻子》发出来的时候,芥川龙之介的名字已经被传的神乎其神。
走在路上随便选一个人问他知不知道芥川龙之介,他的回答有八成可能是知道,另外两成意味着这个人要么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要么是目不识丁或老年痴呆的老人。
所有人都在谈论,芥川先生,很可能是日本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哦不,是新的太阳。
***
说完了第一件事,就要说说第二件事了。
擂钵街突然出现了一群工人,开车带着各种工具和材料,就那么大剌剌地到了擂钵街中心地带。
他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腰间别着对讲机,就那么进入了擂钵街,且并未遭受任何阻拦。
因为擂钵街的人都知道,这群人是来重建擂钵街的。
有一个自称是Dawn组织现存成员的蓝发少年曾出现在擂钵街,他在看到擂钵街的情况之后当场做出了承诺——他一定会尽组织所能,重建擂钵街!
彼时没有任何人相信他,只是把他的话当作艰难生存下的一个笑料。
但没想到第二天,中原中也就以自己被Dawn组织雇佣,负责监督重建擂钵街事宜为由,频繁出现在擂钵街中心。
有人向这位尚且稚嫩的羊之王求证,擂钵街是真的要重建了吗?那个Dawn组织又是怎么回事?
中原中也却说,擂钵街确实是要重建的,但是那个Dawn组织也不过是曾经被消灭后仅剩两个成员的小型□□,也没多少钱,能重建十分之一就不错了。
十分之一?
那也不错了吧?这十分之一的重建不知道能帮多少人过得好一点啊!
擂钵街的人对这群要来重建的人表现出了十二分的欢迎,当然也不乏一些想要动歪心思的,毕竟直接抢了这伙人自己的生活不就改善了吗?
可中原中也在,这些人直接被带到了擂钵街许许多多渴望着能换更好的环境居住的贫苦大众面前。
他们本是不相信希望的,但这个名为Dawn的组织是唯一一个并非只说空话,而是真切落实了行动的组织,于是擂钵街的人们便愿意支持,对这些只想着自己的人难得同仇敌忾。
——哪怕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