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第 369 章
不出什么毛病来。
蔡炎恩命人将这个哥儿的亲人都带了过来,却发现这个哥儿的夫君一直躲在府衙外头。
原来,见过那个死士的并不是哥儿本身,而是他的夫君。只是,他夫君想要领那笔赏钱,却又不敢到府衙来,那哥儿便细细问过了他夫君,知道确有其事,这才壮了胆子进来报信。
这其中的情况,蔡炎恩是懒得去计较,总之,不管来报信的人是谁,只要情况属实就行。
蔡炎恩一边让人查了这个哥儿以及他一家老小的户籍,一边派人到奉阳去查证。
这个哥儿的一家老小的户籍确实没什么问题,都是些寻常的百姓。而且,看他们这个胆小怕事的模样,应该也不会是幕后元凶派过来误导官府查案的,充其量就是想来骗点钱花。
因为奉阳并不属怀阳府管辖,蔡炎恩的手也伸不了那么长,便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告知了刑部尚书,而刑部尚书干脆就把事情报给了宣和帝。
宣和帝每日都要询问这件事的进度,他们总不能什么都没查到吧
如果是寻常的事,蔡炎恩恐怕没这么容易把自己知道的消息与刑部共享,但现在两个衙门同在一条船上,在这种紧要关头还互相拆台,到了皇上那边也不好交代。
宣和帝此次对“锦硕王被刺”一事十分重视,给了刑部尚书与怀阳府尹非传入宫以及直接面圣的资格,相当于是关于“锦硕王被刺”一案所有的消息不需要再经过别人,而是直接由蔡炎恩及刑部尚书当面汇报给宣和帝。
因着没有被拿到早朝上说,墨珣倒是对这整件事的调查进展并不了解。
等到刑部当真查到了点儿什么,宣和帝才在早朝上发了难。
来领赏钱的中年哥儿所说的赵家庄子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因为蓟州地动,导致了官兵赶到的时候已经人去楼空了。
经过多方的询问和勘察,倒还真让刑部抓出了些苗头。
奉阳赵家,可不就是畅贵君的本家旁支
而畅贵君本名赵临畅,赵家的本家起源于滇域的“绿泸”。
种种迹象表明,畅贵君与“锦硕王遇刺”一事有关。
为防止京里的那个中年哥儿撒谎,刑部还在奉阳当地找了不少的百姓和庄稼汉来问,倒是确确实实地证明了这里是赵家。
只是,当刑部的人拿出画像的时候,倒也没几个能认得的。
那两个最好认的死士没人指认,而其他的死士面上也没什么特殊的地方,确实不大好认。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刑部多番查问过后,才一个瘸腿的汉子指认了那个与中年哥儿认的同一个死士。
原来,这个死士曾为赵家的护院,而这个瘸腿汉子的腿,就是被这个死士打断了的。
这下倒说得通了。
那两个脸上有着明显记号的死士,大概也是知道自己太好认,所以不怎么外出,倒没什么人见过。但被指认的这个,仗着自己相貌普通,没人识得,这才敢出来。
因为宣和帝逼得紧,刑部查到了一些苗头之后,便先派人回京复命,而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查。
此事已经牵扯到了内命夫,又牵扯到了二皇子,刑部的人拿不准宣和帝的用意,只能先把查到的事报告给宣和帝知道。
如果行刺大皇子的事真是畅贵君所为,那么皇上恐怕会直接发落了畅贵君了。而畅贵君又是二皇子的父妃,只要畅贵君认了罪,二皇子怕是也会受到牵连。
这件事闹得这么大,已不再是皇家的家务事了。
除此之外,刑部还留了人在奉阳继续调查,不能放过一丝蛛丝马迹。只凭几个百姓的片面之词,还不足以给畅贵君定罪,刑部还是得有更明确的证据才行。
宣和帝将刑部呈上来的奏折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确认了上面的名字,确实是畅贵君无疑,这才捏着奏折起身往畅贵君所在的永和宫去了。
畅贵君一直以来性子都很淡,处处不争不抢,入宫多年,在宫里也是与人和睦。宣和帝很喜欢他的性子,知道他从不会给自己添乱,而且还给自己生了一个皇子和一个翁主
宣和帝刚踏出殿门,忽然想起了畅贵君那个淡然的脸,不知怎么,倒有些不知自己若是见到了他该怎么问才是了
刑部递上来的奏折,虽说是将苗头全都指向了畅贵君,但也算不上证据确凿。他这么大张旗鼓地到永和宫去问,能问出什么来
然而,全然不过问也不行。
刑部现在把奏折呈上来,一方面是拿不准该怎么做,另一方面大概是在探自己的口风
宣和帝想着想着,脚下的动作不停,转过头对身边的内监说“传朕旨意,命刑部加紧调查,务必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内监应了,这就去给刑部尚书传口信儿。
宣和帝直接捏着刑部的奏折就往永和宫去。
本来,宣和帝还想着事情尚未明确,不能直接给畅贵君定罪,此去恐会打草惊蛇。但自从上了龙辇之后,宣和帝心里莫名涌起了一股怒气,就像是他脑海之中,已经认定了此事定是畅贵君所为。
等到墨珣与越国公接到消息的时候,宣和帝已经将永和宫里的宫人和内监都发落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