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第 177 章
周翰林此言一出, 在场的众人全都愣了一下, 显然是被周翰林的这句话给惊到了。
“周爱卿所言可属实?”宣和帝沉默了一阵子之后, 这才开口说话。然而他的的这句话其实问的并不是周翰林, 而是越国公。只不过现在, 宣和帝看向越国公, 只见他一脸茫然,似乎是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宣和帝此时尚能分心去想越国公对这整件事知道多少。毕竟墨珣于他而言, 最大的身份便只是越国公的孙子。状元每三年就有一次, 就算不是墨珣也可以是冯维正。
而周翰林既然敢在早朝的时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这件事情说出来, 那就自是成竹在胸的。他此时听到宣和帝这么问了, 便也一脸笃定地回答道:“臣所言,句句属实。”
因为越国公是墨珣的干祖父, 周翰林也还算是顾全了越国公的颜面, 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太多数落墨珣的话。不过, 墨珣没有守孝就直接参加科举考试,这件事已经很严重了, 根本不需要他再过多地添油加醋。再加上, 他与越国公还需同朝为官, 且看越国公的身子骨, 怕是还有好些年, 还是“人前留一线, 日后好相见”吧。
越国公看着周翰林一时失语, 尚不知该如何反驳。周翰林说得这般斩钉截铁, 怕是早都调查过了。而他认识墨珣的时候,便是墨珣与他两个表哥进建州参加院试的时候。而在此之前,墨珣已经通过了县试和府试,所以他怎么可能会想到墨珣竟然没有为他父亲守孝三年呢?
但宣和帝明显还等着自己回答,他怎么也得憋出一句话来。最终越国公也只得硬生生地挤出一句,“此事,臣并不知情。”他当真是不知道,自然也不可能张口为墨珣辩驳。然而经过了周翰林这么一提,越国公便开始思索起来——墨珣今年只有十二岁,去年,也就是十一岁那年参加的昌州乡试;再往前推,墨珣八岁参加建州乡试,七岁参加院试,六岁县试和府试……
不过,宣和帝听到越国公说“不知”的时候,脸已经拉了下来。
历朝历代以来,一直以孝悌为本。《论语·学而篇》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说的便是“孝”、“悌”乃“仁”之根本,这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为“朱子八德”。而墨珣此时已违背了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实在是很难让宣和帝相信他余下的七项能做多好。
如此一来,原先墨珣在宣和帝面前刷起来的好感度全都被败了个精光。
“臣听闻,墨状元之父是在宣和五年乡试之后去世的。”周翰林又十分细心地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一并都说了出来。
今年是宣和十二年。
越国公听完了周翰林的话,这就按照之前的推算将时间对上了——墨珣是在宣和帝登基那年出生的,而他的父亲是在他五岁时候去世,可他却是在六岁去参加了县试!
这下根本不用周翰林继续说什么,越国公自己就已经什么都明白了。他当即心急如焚起来,却也不知该如何开口为墨珣辩解。整件事的始末他根本不了解,而且周翰林虽然没有当众拿出什么有力的证据,但这个很明显的时间线就已经能够说明一切了。
隐瞒丁忧参加科举的人,很有可能会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今年不来明年便无缘科举了。但这个理由于墨珣而言明显说不通,他参加县试的时候只有六岁,就算为他父亲守孝三年,那也才八岁啊!
而且,墨珣这样一路过来,竟然都没有人发现他并未守孝?!
宣和帝对墨珣的印象只停留在了越国公的干孙子、连中三元上,自然不可能只凭周翰林说的那一句话就判断出墨珣到底有没有守孝。但他此时看越国公表情,便已知周翰林之前那句话说的确是实情。
百善孝为先,而墨珣竟然连生养他的父亲的孝期也不守,这简直就是罔顾人伦!想当年先帝意外驾崩之后,他们这些做皇子的,一个个都在卯足了劲儿争夺皇位,也确实没空顾上孝期什么。但是后来他即位登基了之后,便也开始为先帝守孝。只不过因为新皇登基,事物繁重,他其实也只守了三个月。可是一朝天子自然是与庶民百姓不同的,连朝廷官员都需要丁忧二十七个月,墨珣竟然不守!
其实在皇家,守孝这个事当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因为先帝驾崩的并不是时候,所以朝廷还会秘不发丧,等到新皇需要办的事情都办妥当了之后,这才对天下公布先帝驾崩,举国同哀。
大部分新皇都不会为先帝守孝三年,有的只守了二十七天,有的守上七七四十九天。而宣和帝毕竟在继位之前不是太子,虽然也是皇家的血脉,但唯恐怕落人口实,这就守足了三个月。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凡是不为亲行三年丧,不得选举。
宣和帝思及此处,这便冷笑了一声,伸手往龙椅上一拍,“子为父‘斩衰’三年,墨珣倒好,只守了个‘缌麻’!”他对于这事儿的愤怒其实并没有刚才朝臣们跟他提太子的事多,但圣朝以孝治天下,他也总得做出个表率来。
因为墨珣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