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思想,大大推动了人们的认识,对于促进整个人类认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还需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强调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这一原理时,并没否
认“一般”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他认为,人们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普遍性、共同
性,才能认识一切事物,“脱离个别,事物就不可能存在,而个别事物则为数无
穷,那么我们怎样能在无穷的个别事物中获得认识?事实上总是由于事物有相同
而普遍的性质,我们才得以认识一切事物”。认识了一般、普遍,能更深刻地认
识个别。在这里,他特别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他
认为,科学知识就是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借助感觉不能获得科学知识,感觉到的
东西只是个别的东西,普遍的东西不能凭感觉,只能通过理论证明。在这种情况
下,一般、普遍显得优越,具有一般命题知识的人知道特殊命题,但具有特殊命
题知识的人,并不知道一般命题。关于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表述的还不是很精
确,我们不必过于求全,看到其正确的一面就行了。
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也有混乱和错误的地方。如他
虽然认为离开个别就没有一般,但有时又认为在个别之外有一个抽象的东西
存在。这实际上是主张存在一个脱离个别的一般。再如他认为个别的东西是生灭
变动的,而一般的东西却无生灭变化。他说,除了具体的事物之外是否还存在着
什么东西呢?如果不存在,那么一切都是暂时性的了,如果还存在着什么东西,
那就是形式和形象,这就表示他承认在“暂时性”的个别事物之外存在一种永恒
不变的“形式”。他批判理念,但又认为理念如果作为单个的实体,可以独立存
在。他说柏拉图的理念论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柏拉图把理念当作“统一”的
东西,即普遍的东西;意思是如果把理念当作“单一”的东西,就可以独立存在
了。
他陷入了混乱。这个混乱使他违背自己主张的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的原理。
存在这种矛盾现象是古代思想家的通病。
虽然亚里士多德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有矛盾之处,从而使对理念论的
批判不彻底,但总的看,批判击中了要害,抓住了关键。这个批判在当时是一件
大事,因为柏拉图是当时的名学者,用现在的话说是理论权威,他是古希腊第一
个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哲学家,他的理念论对于当时人们思想的统治和影
响是相当大的。没有相当的理论勇气,是不敢批判的。另外,柏拉图是亚里士多
德的老师,学生批判老师,并非易事,亚里士多德是以“我爱老师,更爱真理”
的精神,向错误观点挑战,确实轰动一时,影响后世。
3 神学亚里士多德曾断言:“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有它的推动者。”(《物
理学》)从A 推到B ,B 推到C ,可是不能无限地推下去,最后总要找到“第一
推动者”。他不懂得运动的根源在于物质本身,所以必然要到运动着的物质以外
去寻找运动的原因,于是推出了“不动的动者”——神,即理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承认有一种永恒的、不动的本体存在。他认为就一个
一个有生有灭的具体事物的运动来说,是有始有终、有生有灭的,任何个别事物
的运动都是既被别的事物所推动,自己又推动别的事物运动。所以,任何个别事
物都是既能动又被动。将推动事物的原因无穷地推下去,必然要推出一个第一推
动者,它只推动别的东西运动,自己是不动的。它是一种完全的能动性。这就是
说,推动具体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不在物质本身,要从物质以外去找最后的动因。
既然运动是永恒的,就一定会有永恒的本体,而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不是永恒
的,所以永恒的本体不能是具体的事物,只能是另外一类本体。亚里士多德认为
这就是阿那克萨哥拉(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努斯”(理性)。
“努斯”的对象就是善,这是万物所努力追求要达到的目的。“善”是至高
无上、完美无缺的,它本身是完全的现实性,是没有任何运动和变化的,所以是
不动的。但它吸引了万事万物,它们都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善)而运动。这就
是“不动的动者”,万物的最高目的,万物的第一推动者,也就是“神”。
参见杨寿堪:《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简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119 —125 页。
这个永恒的本体存在吗?亚里士多德说存在,神学就要研究它。他说:“本
性是首要的实在,如果它毁灭了,万物也就毁灭,但运动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