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陆小凤传奇
…
这年月愿意送孩子到江湖门派拜师的人,大都是普通人家出身。像吕太医这样,身为皇帝亲信,却愿意把儿子送到武当拜师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同样是拜入师门的弟子,有的孩子大字不识一个,吕太医的儿子却已能识文断字,还略通医术,家里衣食无忧,养的面色白皙红润,初入门便赢得了长辈的喜爱。从一开始他就与同门拉开了差距,到了后来,据说武当掌门石雁还有心收他为亲传弟子。
他看起来和乔衡差不多的年纪,性子有些腼腆,眼神明亮,有一种鸟儿般鲜活又柔软的气息。
皇帝身边多了一个新晋的侍卫,魏子云第一时间就发现了这件事。在他得知对方是吕太医的儿子后,心中难得轻松。鱼家四兄弟死后,他一直挂念着再给皇帝招揽几个江湖人当侍卫,但是经此一事,他看谁都心怀警惕,瞧谁都像心怀不轨。不过吕太医是皇帝身边的老人了,他的儿子又是名门正派养大的,问题应该不大。
吕太医告诫自己儿子,在皇帝身边要谨慎小心,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问的不要问,不要看的也不要看。
吕侍卫被父亲前前后后教导了无数遍,他原本还以为皇帝是一个很暴戾的君王,没想到真见面了,他发现皇帝其实很和气。
有时候遇见一些倚老卖老的老臣或是宗室老人,连他这个侍卫都听得快憋不出怒火了,皇帝依然是那副不愠不火的样子。
乔衡从一开始就没有与这些老人打擂台的想法,他不想把心力分散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
比起这些无关紧要之人,他更为关注宫内的无数藏书。
乔衡在很久之前就对文渊阁、明一阁里的藏书动了心思,这些书上承四个朝代,分别为宋、辽、金、元,加上本朝已累积了足足五个皇朝,光是记录在案的书就不计其数。
乔衡想要一观藏书阁里的医典、功法,王安忙不迭地奉上了书名簿。
仅是这两类书籍的名字,就写了满满两大册。
这是当初青衣楼与金鹏王朝的遗产都无法相比的。
青衣楼势力虽大,但毕竟是个底蕴尚浅的武林势力,里面的武功秘籍太过肤浅,至于那早就亡国的金鹏王朝就更不值一提了。然而就是如此,乔衡花在它们身上功夫也没能少到哪里去。
不过他现在成为了皇帝,已不用再像当初那样一本一本的看过去再细细琢磨,他直接安排官员进行修书就好了。累赘重复的内容就删掉,错误之处就改,这么多年来医学、武功不断推陈出新,那些老掉牙的东西也不用再保留,他只需要看最后的整合版本。
如今朝廷在对待江湖之事的态度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该以拉拢安抚为主,争取化江湖力量为己用。另一派则认为该反其道而行之,侠以武犯禁,朝廷最好拿出三武灭佛的架势,把这些不听管制的江湖人尽数收监,销毁武功秘籍,以防他们卷土重来。
乔衡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太过有偏向性,既然要修书,那就一起修了,经史子集都修个遍。
他命各省官员搜集图书,奖励民间捐献个人所藏,同时下旨令吏、礼两部主持考试,在朝廷中选出参与人员,又延请素有声望的饱学之士、德高望重的江湖中人,由光禄寺、虞部、内府等部门负责相关人员的衣食住行。
若有同为穿越者的后世之人也在朝廷为官,他或许能看出,乔衡这些命令中隐隐带着熟悉的影子——
穿越的次数多了,经历的朝代自然也多了,朱棣修《永乐大典》、乾隆修《四库全书》,这些事情乔衡都曾或冷眼旁观或亲身经历过,没有谁比他更清楚相关步骤。
不过他与明成祖、乾隆不一样,他要的不是面子工程,也不要简陋的百科全书,为的不是笼络文人武者,更不是为了控制言论、大兴文/字/狱。因此,他与他们在修缮书籍时提出的要求就大相径庭了。
乔衡这一个初始目的不过是为了满足私/欲的命令,却搅乱了一池清水,让江湖、朝廷一时之间难以平静。
不管是为了名誉,还是为了一睹天下藏书,想要参与其中的人太多太多了。
在乔衡之前,从没有哪一个皇帝做过这样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武侠世界,光是为了平衡江湖与朝廷,就足够每个皇帝头疼了,他们哪还有闲心雅致组织人去修书?
若非为了自己,乔衡也不会想起来要修书。
当然朝中也不是没有反对的,乔衡怎会容忍这个时候有人拖后腿,他看完奏疏,说:“既不能为朕分忧,要其何用。”
这个时候,乔衡性子里一直隐藏着的唯我独尊的一面终于显露了出来。
他直接让秉笔、掌印太监拟制,令这些反对的官员停职回家暂作休养。
王安明白,这些人什么时候能停止休养,那就要看皇帝的意思了。
吕侍卫不明白这些朝堂上的事,他只知道自己也想去修书,看看朝廷收藏的那些武功秘籍,但是他身份、地位、学识都不达标,也就只能想想了。父亲他就比自己厉害多了,可惜父亲只会医不懂武,自己没法托父亲给自己抄录点武功心法。
他不是一个懂得掩饰自己心思的人,乔衡看出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