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172
将士,不惧敌国挑衅,想清楚他,他学其他人挺起胸膛,声音虽稚嫩但铿锵有力,“学生以为,国泰民安需有锋利的兵器,强大的军队,以防敌国来犯。”
打仗苦的是百姓,作为帝王,为天下百姓着想不能发起战事,但真有敌国来犯绝不能懦弱!
语毕,周围再次安静下来,静得能听到周围人的呼吸声,太子不禁泛起嘀咕,问谭盛礼,“谭祭酒,学生答得不对吗?”
“答得很好。”谭盛礼笑着道,“这就是我想说的。”
“四方太平,朝廷重视农桑,兴修水利,那些武将们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地位远不如文人,久而久之,少有武将打仗的事儿流传于民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谭某觉得不是一件好事,如太子所说,国泰民安与军队是息息相关的。”谭盛礼的声音不高,众人齐齐陷入了沉思,尤其是在场武将世家的少爷,天知道他们活得多憋屈,朝廷重文轻武,武将地位低,他们走到哪儿都能听别人骂他们是莽夫,父辈也想过效仿杨家弃武从文算了,又怕从文失败招来更多笑柄,再者,他们血液里流淌着武将的血,比起满嘴之乎者也,更喜欢和兵器打交道,要他们考科举太难了。
谭盛礼顿了顿,还想说些什么,余光瞥到窗外那抹身形,又咽了回去。
真正的大国,不只要有明察秋毫爱民如子的帝王,还要有坚不可摧的军队,善良正直的官吏...
不知为何,从谭盛礼欲言又止的神色里,众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位历史久远的皇帝: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爱民如子,奈何生不逢时,继位后减免赋税免除徭役也无法挽救南唐亡国的局面,结合南唐历史来看,谭盛礼说的不无道理。
思索间,看谭盛礼又拿出这次的功课,谭盛礼着重表扬了李贤志那组的文章,比起其他极尽详细的文章,李贤志的文章着重写乞丐,从乞丐的出身背景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写得很详细,谭盛礼道,“这也是我夸上次那些人的文章可圈可点的道理,人用不着面面俱到,尽心尽责做好一件事就行,因为做好一件事,再做其他事就有经验了。”
李贤志的文章轻描淡写聊了几句孤寡老人的现状,笔墨不多,但很有用。
“如果能统筹考虑也是好事,这方面来看,杨严谨的文章算佼佼者了。”说着,谭盛礼几乎将各组的文章都说了说,“这次的功课大家完成得很好。”
得到谭盛礼表扬,学生们脸上笑开了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难掩得意,这时,皇帝插话,“不知朕能否看看这些文章。”
谭盛礼看向底下的学生,见他们笑得眼珠都不见了,有些忍俊不禁。
只是顾及皇上日理万机,谭盛礼让杨严谨整理文章重新写了份呈给皇上。
看完,皇上没有急着评价,而是请六部官员入宫,将杨严谨的文章递给他们,“众爱卿以为如何?”
这篇文章集合了国子监文章里的所有优点,在场的官员在家就听自家儿子唠叨了,想到这里边有自家儿子的功劳,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来,“谭祭酒德高,教出的学生也是非同凡响啊。”这篇文章,可以直接作为奏折看了。
夸谭祭酒就是夸他的学生,夸他的学生就是夸自己儿子,而夸儿子无异于夸老子,在场的官员们无不咧着嘴笑。
“如此,就交给户部和兵部来办吧,若是管用,再命各州府照办。”
文章里提到安顿乞丐的几个办法,有些人家境不好被迫以乞讨为生,朝廷送他们回祖籍生活,若不想回家亦或没有户籍这类的乞丐,朝廷找地方安顿他们,届时分发户籍,为人清白者入良籍,两代后可走科举入仕,而在官府有案底的,根据情节严重和次数多少来判定户籍...
然后,大街小巷的乞丐们高兴的高兴得要死,愁的愁得要死,原因无他,有人找着安身立命的场所了,而有的人得去坐牢!
坐牢是不会去做的,坚决不会去,秉着将功抵罪的想法,不得不出卖平日自己看到的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于是,那些靠着偷鸡摸狗的小偷又危险了,至于街上耀武扬威的街霸,更是短短几日就被衙门一网打尽。
百姓们眼里,衙门的人们走路带风,抓人带风。
真的见了鬼了!
作者有话要说: 我胡汉三回来了哈哈哈。
其实这章还蛮接近现在社会的,现在街上很少看到要饭的人,有巡街的警察,看到他们会问,我记得有次看到个小妹妹跪在那,拿粉笔在地上写什么带妈妈来这治病没车费回不去希望好心人给点车费之类的,警察看到后就问她是哪儿的人,说送她去车站坐车回家。
我们的社会真的越来越好了。(我记得我当时还纳闷她哪儿来的粉笔,在我看来,粉笔那玩意真的不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