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二
朱元璋在世时候,曾规定册立皇后不告先祖。也不必颁发立后诏书。但是朱棣在册立皇后的时候,撰写了诏书,向天下昭告,徐琳琅是他的皇后。
承天门外,礼官宣读诏书:“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济朕艰难同勤开国,今寰宇肃清,朕登大宝,允赖相成,宜正位号,今特遣使奉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以奉神灵之统,母仪天下。”
徐琳琅终究,和前世一样,再一次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徐琳琅本以为,当了皇帝之后,他会忙于国事,顾不上陪着他。
朱棣的确是忙于政事,但是却是每天依旧和她一起用膳,同榻而眠。
再者,邻邦属国还送来了几个美人,其中之意,不言而喻。
但是朱棣也从来没有去过她们那里,他好吃好喝的把她们养在宫中,但是同时也像宫里没有那几号人似的。
后来,朱棣觉得只有吃饭和睡觉的时候能和徐琳琅在一起,自成了皇帝之后,两个人相处的时间便少了很多。
以前是燕王和燕王妃的时候,他们还能一起读书,一起去游山玩水,而自从开始靖难,他们便少有闲的时候去做这些事情。
于是,朱棣便让徐琳琅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也陪着自己,有了什么棘手的事情,朱棣还会和徐琳琅商量一番。
徐琳琅推脱:“皇上,后宫不得干政。”
朱棣却道,那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后妃不得干政,像你这么聪明的,不得干政,便是可惜了。
于是,徐琳琅便会经常给朱棣提一些建议,朱棣也常常在朝臣面前说:“后所言,皆合吾意。”
有的时候,朱棣忙起来,便连饭也不吃了,只顾着忙政事,徐琳琅怎么劝,朱棣都不好好吃饭。
实在没有办法,徐琳琅想出了一招,朱棣不吃,她也不吃,只有朱棣吃她才吃。
朱棣对于自己吃不吃无所谓,可是却很是在意徐琳琅吃不吃,自从自己登基以后,徐琳琅的身体比以前就差了不少,所以,为了徐琳琅,朱棣便不得不按时吃饭起来。
朱棣和徐琳琅也生过不愉快。
徐琳琅的弟弟徐增寿,在靖难的时候,为朱棣传递消息,被建文帝发现后杀了。
徐琳琅每每想起,都很是悲痛,但是徐琳琅从未和朱棣提起。
后来朱棣从徐琳琅的贴身宫女处得到了这消息,便要追封徐增寿为国公,一时间群臣上书,联名反对,认为徐增寿虽有功劳,却远不足封国公。甚至几个有功的侯爷的功劳,都比徐增寿的大。
徐琳琅也认为朱棣封了徐增寿为国公会寒了其他功臣的心,让朱棣不必如此。
可是朱棣不顾着徐琳琅的劝阻,执意追封了徐增寿为定国公。
为此,好几位老臣罢朝。
徐琳琅也不愿意和朱棣说话了。
朱棣也堵着气,不去找徐琳琅。
不过也不过三日,朱棣便崩不住,去找了徐琳琅。
徐琳琅依然生着气,道:“这世事,有轻重缓急,有是否合理,如今你当了皇帝,该是更加注重这些才是,怎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你封了增寿讨我开心,却会让臣子们觉得你赏罚不明,衡量无度,颇重亲疏,这让臣子们以后还怎么去给你卖命。”
朱棣去拉了拉徐琳琅的袖子:“比起爱这江山,我更爱你。”
“只要你能安心几分,我就是破一次两次例,有何做不得。
在上一世,毫无疑问,朱棣最爱这江山,也只爱这江山,但是到了这一世,他对她说,他最爱她。
她知道,在所有的政事里面,他最想做的,就是亲自去彻底平定北境。
但是因为她,他要留着他这条命,所以他一直都把自己想要上沙场杀敌的心愿埋藏在心底。
他能做的,便是修撰集天下所有书籍为一体的大全书,意为为往圣继绝学。
他日日都刻苦处理政事,希望自己能像李世民一样,创造出一个盛世。
厚积才能薄发,他要为开拓盛世奠定坚实的基础。
尽管最爱的是她,他却不能像在濠州、在北平的时候那样总是陪着她。
她常常觉得,她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还是在濠州和北平的时光。
朱棣知道了,对她说:“濠州是小地方,不宜做都城,北平却是可以,若是你喜欢北平,那么我们便把都城迁到北平,日后,我们便在北京生活,等我们百年以后,便葬在北平。”
徐琳琅道:“你这样做,可是比为妲己建炉台的纣王还暴虐了。”朱棣哈哈大笑,道这天底下,也只有徐琳琅敢把他和纣王相比了。
朱棣道迁都北平,一则是徐琳琅喜欢,二则是迁都北平确是更利于经纬天下。
朱棣把益处一一向徐琳琅列举,徐琳琅听了觉得有理,也很是赞成朱棣的做法。
朱棣登基以来,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家乐业,百姓从开始对这位新的君主的怀疑改到信任,百姓们都相信,这位君主,会让他们过上盛唐时代那样的日子。
百姓们也听说了皇后很是贤德,每每都劝皇上爱惜百姓,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