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不愧是朕
说干就干,蜂窝,煤很简单,80%的煤灰加20%的黄泥,搅水拌一拌,拿工具压出来晾干就行。 弘书开始列与蜂窝煤相关的东西:煤灰、黄泥、手摇煤球机、煤火炉子、火钳子。 额,这么一看,煤还是小事,这一套配下来,铁用的也不少啊。 现在铁产量如何,民间用铁普遍不?弘书挠挠头,决定明天先查查这方面的资料,可不能最后搞出来个普及不了的花架子。 蜂窝以这个东西要是不能大规模惠及百姓,搞出来的意义就不大了。 不过可以先把手摇煤球机和煤炉子的设计图画出来,火钳子就不用了,跟剪刀一样的结构,简单。 翌日,弘书来到上书房,一眼就看到了蔡夫子。 蔡夫子名叫蔡世远,是翰林院编修,如今的主要差事就是入值上书房,每日都守在上书房,卯时到、酉时走,格外敬业。 “夫子安。”弘书施礼。 蔡世远回礼,格外和蔼可亲的道:“六阿哥安,找老夫有事?”他对这位皇后所出的阿哥印象很好,身为嫡皇子,身上却不见半点高傲之气,对老师十分尊重,哪怕是他这个还不算上老师的侍读,也给予了同样的尊重。 弘书点点头:“学生想知道目前咱们大清一年的铁矿产量如何,民间用铁器是否普遍?” 蔡世远疑惑: “六阿哥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个了?” 弘书没说原因:“就是突然好奇。” 蔡世远捋捋胡须,回道: “铁矿产量乃是国之要事,老夫并不了解。不过民间用铁的话,要分地方。比如京城,百姓用铁器就很普遍,铁锅、菜刀、农具,都少不了铁;但在偏远些的地方,一家都难有一口铁锅,还在用陶器煮食。” 弘书暗自点头,如果蔡世远说的是真的,那蜂窝煤在京城打开市场应该不难,他也没想过一下子就这把这东西推向全国,那不现实,先在京城推广试点,只要百姓用得好,周边地区会自动引进的,介时甚至只需民间力量都能辐射全国,只不过那样速度太慢就是。 刚好京城西边的门头沟就有煤矿,还是优质的无烟煤,这下运输的困难也可以暂时略去,成本又能降低不少。 市场前景没问题、原材料没问题,弘书就信心满满的开干,一边找造办处做手摇煤球机和煤炉子,一边让朱意远去问内务府要煤灰和黄泥。 结果内务府一样都没有。 朱意远没办好差事,很心虚:"内务府说,送进宫里的都是成块的好碳,您要的煤灰实在没有,若是少量的话,还能现给您砸些粉末出来,但您要的量大,他们人手紧张,一时半会儿也砸不出来。况且…况且…” “况且那些好煤炭砸成粉太可惜了,供给宫里各处的数量都是定好的,能匀出来给我的量没多少。”弘书帮他补完了后两句。 朱意远讪讪的:“瞒不过您。” “黄泥呢?他们不是有窑,还要育植,御花园那边时不时也要换土吧,一点储备都没有?”弘书不信。 朱意远都不敢说话了。 弘书倒没怪他:“你去内务府找的谁?” 朱意远道:“奴才找的内务府总管。”本来想着找总管好办事,谁想到人家半点面子不给,倒让他在主子面前丢了个大脸。他还毫无办法,毕竟人家是从二品大员,他呢,不过是个没有品级的首领太监而已。 弘书还算心平气和:“现在的内务府总管是谁?” 朱意远垂首道:“是李延禧大人,雍正元年正月出任。” 便宜爹才提拔上来的?弘书微微皱眉,问的很直接:“姓李?可是与三哥舅家有关系?” 朱意远连忙摇头:"非也,李大人乃是镶黄旗包衣。" 弘书嘴一抿,眉头微蹙,那这个李延禧搞什么鬼? “你找人家时态度不好?” 朱意远连忙叫屈:“奴才冤枉,李大人是从二品大员,奴才哪敢有丝毫不尊重。” “馈。”弘书烦躁的用舌头顶上颚,没想到在最简单的地方卡住了。 可这事不通过内务府又不行,他总不能自己出宫去挖煤灰和黄泥吧,他倒不是不愿意亲自挖,但也要他能出的了宫啊。 但要为一点子煤灰直接和李延禧对上又又有点丢分,何况李延禧这个从二品虽然有点水,但那也是相对于其他朝堂重臣来说。实际上内务府可一点不水,内务府说来好像只是一个服务皇家的小机构,但仔细了解过后,就知道它的权利可一点都不小。除了负责最基本的物资供应、皇庄管理外,它还掌握着武官铨选、内廷礼乐、太监宫女考核、上三旗刑狱案件、宫廷武备、监刊书籍等等一系列权利,是个庞然大物。 包括御茶膳房、御药房、上驷院都归它管。 内务府的枝蔓渗在这紫禁城的每一处,也是因此,到清朝后期,就连皇帝都能被内务府蒙蔽,吃一个鸡蛋要一两银子。 当然,这个时候的内务府还没有后来那么夸张,但也不容小觑。 弘书想了想,道:“你明儿再去一趟,不找那个总管,直接去问广储司要。也不用他们拿好碳来砸成灰,只要运新媒时,在矿山捎带些煤灰回来就好,黄泥也是。" 朱意远答应,结果第二日带回来的还是坏消息。 不过他也不是没有收获:"主子,奴才今日去打听了,咱们宫里上月送去慎刑司的一名宫女好似与李大人有些关系。” 弘书小脑袋上都是问号:“宫女?”和一个从二品大员?你怕不是在逗我。 “咳。”朱意远尽量用含糊的词把话说明白,“听说李大人颇为…风流,有不少宫女子额…倾心。" 弘书:.... 还是觉得不能理解,而且: “不是说,这宫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