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 章 番外:兴明
天寿十七年五月,天寿帝的谥号在一次常朝日上被定了下来,崔冶为天寿帝挑了十一个字作为他的谥号,然后亲自选定里面的寿字,既做谥号,也做庙号。
文武百官带着一脸诡异的表情听皇帝在上面幽幽感叹,他们崔家人都命苦,先帝一生戎马,最看重的,就是打破他们崔家人短寿的诅咒,如今他成功了,他确实是崔家皇帝当中,活的最长的一个。
为人子,当达成老父心愿,以寿为谥,想必先帝九泉之下,也能含笑而安了。
文武百官:“…………”
你是真的把我们都当傻子吗……
别说我们了,就是普通的老百姓,都不一定能被糊弄过去啊!
的确,在这个社会当中,念过书和没念过书等于隔着一道天堑,可寿这个字,哪怕三岁小童都能张嘴来一句寿比南山,谁不懂寿是什么意思?
谁会看不出来,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百官们揣着袖,低着头,心里都在想同一句话。
来了来了,他把他身上的羊皮扯下来了,他要露出他大尾巴狼的真面目了!
……
从汉惠帝开始,所有皇帝的谥号当中都要加一个孝字,无一例外,这是当时举孝廉的影响,也是中华文明对家天下、家族宗族深度重视的证明。普通人可以被不孝这顶大帽子压垮脊梁,而统治者,同样会受到影响,但还不至于到寸步难行的地步。
要不然,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弑父弑兄的枭雄存在了。
反对者占朝廷当中的十分之一,而且大多数都是老臣,和文臣,尤其是几个学士院,几乎人人都表示了一下自己的反对之情。
但也就是这样了。
如果崔冶从西周传下来的谥法当中挑一个字做谥号,那这些人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毕竟谥法里面说的明明白白,每个字都是什么意思,但崔冶他是自创的啊,就算大臣们说这个不好听,他也可以一口咬定,不,他没那个意思,你们这群老家伙,不要曲解朕的孝心。
百官:“…………”
气煞我也。
孟昔昭:“……”
他居然还担心过崔冶会被这群大臣逼得下不来台,他真是想太多了。
历代的皇帝,都在不断的加强中央集权,想尽办法的和臣子智斗,必定要把所有好处都揽在自己身上,一言以蔽之,就是吃相特难看。
而臣子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遇上弱势的君主,就狮子大张口,挟天子以令诸侯,遇上强势的君主,那就改换政策,打太极,以柔克刚,倚老卖老。
不止天寿帝一个人被群臣辖制过,很多皇帝都有这种经历,因为他们需要臣子,需要这个国家继续稳定的运行、这样才能保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他们总是会妥协。
但很不幸,这一点对崔冶是完全不管用的。
他不需要臣子,他也不想保护自己的权
力,要不是孟昔昭横冲直撞一般出现在他的身边,他才不会坐在这,跟这群道貌岸然的家伙,虚与委蛇。
当皇帝不再需要臣子的帮助,而臣子却依然需要皇帝的支持,那这天平,就彻底颠覆了。
孟昔昭就这么默默的看着,崔冶是怎么面对年老大臣的陈情,而坐的无动于衷,他不吃软,底下人见状,干脆来硬的,咔嚓跪下,慷慨激昂的指责崔冶,句句扎他心肺,以图让他感到愧疚,改变想法。
由于孟昔昭没参与,他冷眼旁观,倒是看出一点门道来了。
这些人并非那么在乎天寿帝会得一个什么样的谥号,只是登基大典已经过去,封赏也结束了,他们寻思着,崔冶的心情已经平静了许多,这时候泼冷水,应该就不至于让他太生气,所以,他们想试探试探。
如果崔冶能在这件事上退步,那他们以后就知道该怎么再一次的逼迫他了。
然而他们还是失策了,不管那人指责的有多激烈,崔冶就是冷冷的看着他,既不叫停,也不发怒。
崔冶没急,倒是有人先急了。
有人以唾骂博关注,自然也有人以拍马屁博宠爱。
这两人先吵起来,紧跟着就有其他人下场,吵架么,总是会波及无辜,但被波及的人忍不了了,于是,就演变成了一场多人骂战。
孟昔昭:“……”
皇帝变了,臣子也变了,但这一言不合就打口水战,是丁点都没变啊。
……
最终谥号还是定下来了,就是崔冶钟情的这个寿字,回到后宫,崔冶和孟昔昭默默对视,然后坐在一起安静的喝茶。
他们两人,一个新手皇帝,一个新手重臣,虽然同样的场面见得不少,但当自己身在漩涡当中,他们才知道为什么天寿帝以前动不动就尥蹶子。
实在是烦得很啊……
崔冶:“路漫漫其修远兮——”
孟昔昭接了一句:“吾将上下而令别人求索。”
崔冶:“……”
看向身边的人,两双眼睛对望,俱是默契一笑,孟昔昭把自己的茶杯递过来,崔冶顿时心领神会,跟他轻轻的碰了一下杯沿,然后同时把茶杯拿回来,舒服的饮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