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重启
身在云水乡的张安平从陈秀丽口中得知张浩又跑乡下去了,笑了笑,这小子就交给丈母娘操心去吧。 晚上,张安平召开了班子会议,讨论云水乡下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会议开始,张安平先询问了班子各成员工作上是否有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只要是关系到发展问题,有需要他们两个正职出面跟县里协调的事情尽管提。 乡里的中层基本都是各个班子成员招来的得力干将,加之张安平和俞国正两位头头对大家极好,所有人也都是卯足了劲工作,尽量不给领导添麻烦。 再次确认了没有任何诉求之后,张安平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这个团队的战斗力是真不错,不枉当初自己厚着脸皮找崔书记要人。 于是,张安平说道,“那就说说晚上开会的主要内容,就一件事,继续云水乡的主要任务,撤乡建镇。” 众人听了,纷纷面面相觑。俞国正首先发声,“书记,我知道咱们云水乡的人口已经到达了二类镇级水平,其他方面也有一些符合了撤乡建镇的标准,但我们云水乡刚恢复生活生产不久,这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张安平看了看众人,问道,“大家觉得呢?” 副书记封志远第一个开口,“书记,撤乡建镇的内容我很清楚,其他方面都好说,但是招商和常驻非农业人口比例这一块我感觉有点悬,短时间想办到,困难不小。” 常务副乡长沈海接着说道,“招商这一块,我可以去试试,本来就是本职工作,但是常驻非农业人口我也没办法,总不能把别人绑来吧?” 新调任的乡人大主席(现在叫人大主任)徐文青提了疑问,“书记,你说的确定是撤乡建镇而不是撤乡并镇?” 张安平笑着回道,“我很确定是撤乡建镇而不是撤乡并镇。” 组织委员吴北的主要职责是管组织人事,对乡镇撤改问题这种发展性的政策不太了解,疑惑地问道,“撤乡建镇和撤乡并镇有什么区别吗?” 封志远作为在场最了解这个政策的人,回答道,“顾名思义,撤乡建镇的意思是撤掉乡级改为镇级,这是完全依靠本乡自身建设和发展,提高经济水平、常驻人口和现代化设施等多种条件,直到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达到镇级水平,再呈报省民政厅审批。” 封志远顿了顿,给不太懂这个政策的其他同事消化的时间,然后接着说道,“而撤乡并镇虽然也是撤掉乡级,改为镇级,但它的晋升是靠合并附近的几个乡,达到镇级的规模和人口,互相弥补,从而实现建镇的要求。” “两个政策虽然一字之差,结果也都是乡改镇,但其中对人口,经济,设施等的标准和要求也完全不同。并且撤乡建镇的主导地位在乡政府,撤乡并镇的主导地位是县政府,一个主动,一个被动,相对而言,撤乡建镇的难度要大于撤乡并镇,当然如果能够凭一己之力建镇成功,那么潜力也是巨大的。” 张安平暗自点头,封志远不愧是谢远昌看好的人,对政策的理解得很透,分析地很全面,很清楚,很到位。 吴北也不是傻子,听到封志远的解释,也了解了其中区别,但仍有疑惑,“那书记说的撤乡建镇的标准是什么。” 封志远回道,“具体内容我也记不大清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但有一条是很重要的,就是常驻的非农业人口必须超过本乡总人口的10%,拿云水乡来说,全乡近两万人,常驻的非农业人口必须超过两千人,这是一个硬性条件,相比较其他的标准,这个要求算是最难达到的。” 沈海同意地说道,“没错,学校、卫生院可以申请建设,包括工业、服务业、餐饮业等之类的建设条件也可以通过招商和上级申请资金解决,但非农业人口常驻的问题,不是花钱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建设好之后,通过宣传和政策招引,这个过程比较长久缓慢,一时半会儿真不好解决。” 张安平看到众人都很有见解,对着俞国正问道,“俞镇,你也是这个意思吧?” 俞国正认同地点头,“书记,不是我不想发展,我巴不得把云水乡从二类乡直接发展到一类镇,但其中的很多原因,或者说困难,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过于冒进地话,我怕别人会误以为我们又要走上一任的老路。” 张安平笑着说,“能理解。” 说着拿起手头准备的撤乡建镇的文件递给封志远说道,“志远同志,我这有一份撤乡建镇的文件,你读划线部分给大家听一听,了解一下。” “好的,书记。” “1984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中规定: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应设镇;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