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风云
岭南道阳城县衙内,恩州知府梁荣看着师爷拿来的密信,愁眉紧锁。 “故友之子已游学在外,还望多多照顾。——黄十六敬上” 整张信笺只有这一句话,外人纵然看到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异常,梁荣和师爷却能看出其内有乾坤。 “黄”代表这是皇家相关的情报,“十六”说的正是日期八月十六,“故友之子”便是太子了,“游学在外”是来了南方,“多多照顾”说明来者不善。 翻译过来就是:太子八月十六南下,来者不善。 这封信自太子出发的同时送出,直达两浙、江南、岭南各地的师爷、主簿手中。阳城作为离的最远的一站,收到信时仅仅过了九天而已,能有这般效率是因为这送信之人走的是海路。 此时的大乾不禁渔民下海捕捞海货糊口,但禁绝其他除外交往来以外的所有海运交通,能如此快的探到皇家宫廷的情报还以海路送出,其实正是被前朝打压近乎灭绝的儒家与门阀世家的能量。 门阀世家与儒家在前朝被大力打压,直到前朝陷入战乱才缓慢复苏,到了大乾算是有点重现往日荣光的样子了,却距离鼎盛时期还差得远。当年大明连年强化中央政权削弱地方权威,如今的大乾继承了这种好处,表现为皇权几乎无可比拟的强悍。 面对强势的皇家,同样以朝堂为主要舞台的儒家和门阀世家一拍即合,打造了一张如胶似漆的关系网。天下学子科举出头想混得好,必然要娶世家女;世家子弟要入朝为官,必然要拜入大儒门下。二者经过多年的联姻与勾结,如今已经密不可分,近乎就是一回事了。 儒家依托同窗同门关系,共享这一套无比灵敏的情报网,消息刚从皇帝嘴里说出来可能就已经被有心人记下要秘传四方了。而海路正掌握在世家手中,依靠向海外诸国走私物资,世家这些年可谓赚的满盆,也培养了一支支极强的海盗作为利益代言人。 二者合作之下,便有了如今梁荣手中这张仅一句话的信笺。 太子的最终目的地是他治下阳城,这可让他有点发愁。 阳城这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梁荣肯来就没安什么好心,这些年没少折腾治下百姓,以至于被列入了阳城三害之一。 阳城有三害,两天灾一人祸,这人祸便是他专门刮地皮的“梁底高”梁荣。两天灾则是“骨痛病”和“龙王巡海”。 “骨痛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无人知晓,只知道在岭南地区发作甚多,患者先是关节红肿胀疼难忍,久而久之会长出大包,有医者大胆切开后发现里面都是像面粉一样的东西附着在骨骼上,刮去之肿胀消退可缓解一时,但很快又会反复发作。 “龙王巡海”其实就是台风了,阳城地处南国,春夏秋三季都会有台风发生,有时候这波过去了没几天另一波就又来了。相传台风是龙王出巡,因此当地有拜龙王的信仰,虽说香火很旺,但从来没见哪年台风会来少一点。 “梁底高”便是说梁荣本人了,虽然百姓不敢当着本人的面说,但梁荣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梁荣在任仅两年,便将阳城周边上好的地皮快搜刮干净了,全都入了自己和妻族名下。有人打趣说他刮地皮都刮到别人家宅子里去了,让房梁都变高了,从此有了“梁底高”这个花名。 太子历次外巡都伴随着腥风血雨。 如今世道特殊,赵承乾顶着太子之名却能掌天子之剑。他与其父赵匡胤都是一样的杀胚本性,不同的是他杀人的时候嘴里会念叨几句仁义道德善哉善哉,下手可没见慢多少。 “放信鸽吧,联系三清山。”梁荣拿着信笺思索了许久,最终还是觉得想要破局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必须从三清山下手。 梁荣作为恩州知府,怎么会和境内的匪徒三清山有联系呢?这却也算大乾一朝摆在明面上的是潜规则了:地方长官必然和当地做的最好的匪盗是一家。 虽然太子六率常年巡游全国行剿匪平叛之事,但大乱方定,天下匪盗多不胜数,地方兵力又受到严重限制,这天下的土匪山头在剿匪的这些年不但没少,反而多了起来。面对如此严重的匪乱问题,大乾的文官们果断妥协了,只要地方匪盗做的不过分孝敬给到位,就当作无事发生。 地方官员想要顺利掌管一方,上官要打点好,同僚要帮衬好,下属要体恤好,三教九流的牛鬼蛇神也要拜好码头,都是分猪肉的人,何必一定要你死我活呢? 梁荣自许秋香以盗跖之名在阳城闹元宵的时候就跟三清山搭上了,借着三清山之手将老知府留下的心腹屠的一干二净,而后一方刮地皮鱼肉乡里,一方搞走私养精蓄锐,双方可谓合作愉快。 如今因为蛤蜊村柳家的事儿让太子动了南下的念头,无论是阳城还是三清山都经不起细查,最好的办法自然是祸水东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