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
只觉得他好矫情,好容易胡思乱想。 对高中生来说,胡思乱想会导致内耗,进一步导致学习不好。 刚上高中不久,杨乐的成绩就很不好,动不动就班里倒数,没给余徽晓留什么好印象。 但就是某次数学课,余徽晓亲眼见证了这位天天倒数的杨乐同学,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用一种很聪明的方法,解出了一道复杂的几何题。 余徽晓突然意识到,杨乐的抽象思维非常出众。 这么好的思维天赋,不应该只是倒数啊。余徽晓在脑子里推导如上。 于是为了验证她的这一猜想,她决定做一个大型真人版实验。 她对着杨乐观察了一周左右,把所有可能影响他学习的坏习惯都列出来。 杨乐喜欢被情绪左右,老师批评一句就学不下去。 杨乐不喜欢难题,稍微困难一点就会退缩。 杨乐做题不自信,好几个选项翻来覆去地修改…… 所有都整理完,余徽晓才发现,这些习惯居然跟自己正相反。 那是不是说,自己,或许可以帮到他。 基于这个想法,余徽晓第一次跟老师提出和杨乐坐同桌,开启了她为期三年的“精准帮扶计划”。 整个计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信心重塑期,目的是帮助杨乐获得更多的表扬。包括上课帮他争取机会回答问题,作业优化服务,以及考前押题服务。 第二部分,成绩飞升期,目的是帮助杨乐在半年内从班里倒数,提高到班里中等。包括考前心理辅导、考试技巧解析和考后回顾反思。 第三部分,突破自我期,目的是让杨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尽可能地达到自己的最好水平。这一阶段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能靠杨乐的自身驱动力。于是担心杨乐内驱力不足的余徽晓,准备用自己的成绩刺激杨乐,顺便培养一下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 余徽晓当时计划得可好了。 但生物学实验的差异性是很大的,特别是杨乐这种单组单个还没有对照的情况。 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杨乐心理承受能力差。 根本等不到余徽晓实施那些具体计划,才跟余徽晓做了一天同桌,经受全方位碾压的杨乐就感受到了无比巨大的压力,受不了。 为了在余徽晓面前不那么丢人,杨乐咬着牙玩命又学了一个月,在班里的成绩居然就提高了十几名。 余徽晓看着自己的“实验结果”渐渐变化,进一步优化了实验方案,直接开启了第三部分的计划。那之后杨乐的成绩突飞猛进,短短一个学期就到了班里前十。但来自余徽晓的压力也让他渐渐喘不过气。 余徽晓至今记得,某次换座位,杨乐当着她的面,哭着跑出了教室。 余徽晓望着他离开的方向仔细反思了一下,可直到最后也没弄清楚他为什么哭。 成绩变好了啊,为什么还要哭呢? 他难道不应该,稍微感谢自己一下吗? 余徽晓第一次觉得有些沮丧,但又说不清是因为杨乐的哭,还是因为自己帮助了一只白眼狼。 后来这只“白眼狼”回到她身边,余徽晓的态度却谨慎了不少,尽量躲着他,避开他,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那之后杨乐没再因为同桌的事哭过,他们的关系好像也没有再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动。 偶尔拌嘴,偶尔互怼,偶尔嘲笑两句。 和世界上成千上万对同桌一样,甚至还要再互相看不上眼一点。 但凡比同桌情再进一步的感情,都是余徽晓不敢去计划的事情。 就像海平线冉冉升起的太阳躲在一层神秘的浓雾后面,她站在岸边,远远观望着,却不敢上前一步。 他应该很讨厌我吧,余徽晓这样想了好久。 或者他只是想要一个安慰,一句正向的鼓励,或者一个温柔的眼神…… 但余徽晓不会啊。 她自己从小也没有听过一句安慰。 姥姥很早就知道自己不会像寻常孩子的家长那样,陪伴余徽晓很久,所以早早给余徽晓树立独立意识。 小姨就更不用说了,她自己就是个事业型女强人,对余徽晓教育的时间不多,每次见面,就是看成绩,打鸡血。 久而久之,余徽晓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 她把自己当一个战士,风吹不倒,雨打不疼的战士,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着自己的未来全力前进。 人类学习和记忆的本源,是模仿。